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校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18浏览次数:10

2024年5月16日,“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实验室依托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德炉院士、复旦大学穆穆院士、河海大学杨桂山校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主任等五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杨桂山校长介绍了河海大学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海洋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并表示未来双方将继续以实验室创新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推动人才联合培养,海洋预报科研基地建设,完善海洋预报技术产学研全链条发展。

于福江主任在会上做了实验室2022至2023年度工作报告,报告从科研成果与进展、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运行管理、发展规划等部分全面介绍了实验室工作。近年来,实验室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海洋预报关键技术与自主模式研发工作。继质量守恒海洋环流数值预报模式(MaCOM)发布后,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有限体积第三代海浪谱数值模型(FVWAM)。该工作获评为2023年度“海洋科技十大进展”之一。全球海洋预警报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自主卫星全球海面温度和海面动力高度融合分析产品、中国近海海洋热浪产品研制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实验室继续紧密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加强自主化、全球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海洋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及业务转化,增强海洋预报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随后,冯涛副院长做了关于深化科教融合推动海洋预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万莉颖研究员汇报了全球海温数据融合分析与海洋热浪预报应用,程旭华教授汇报了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沈浙奇副教授汇报了海洋观测、数据同化和人工智能在预报中的应用。

与会专家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实验室工作进展和下一阶段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研究成果斐然、运行管理规范有序,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

蒋兴伟院士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实验室未来要进一步加强自主海洋预报模型的推广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与河海大学科教融合平台的共建合作,拓展创新平台的开放与交流。

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自然资源部唯一针对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研发而设立的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2020年6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河海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面向海洋预报业务发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服务于自然资源部海洋防灾减灾及自然资源管理相关职能为建设方向,致力于发展成为海洋灾害与环境预警报综合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平台,形成具有技术引领作用的科研力量。河海大学将依托实验室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加强海洋预报领域科技创新,为完善海洋灾害预报技术产学研全链条发展做出贡献。